瀏覽: 日期:2020-01-03 10:23:27
趙天怡,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百名暖通空調杰出青年,APEC能源組和建筑能效及節能專家組專家,大連市科技之星。
2003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獲學士學位;2005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專業,獲碩士學位;2009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2012年于大連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出站并留校任教。任APEC Energy Working Group和APEC Expert Group on Energy Efficiency & Conservation的專家成員,中國區域能源產業聯盟會員,Applied Energy、Energy and Building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和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國際期刊審稿人。
主要科研方向:
1)暖通空調系統節能控制理論與在線應用技術;
2)建筑群智能理論與技術;
3)建筑能源系統物聯網理論與技術。
梁若冰, 大連理工大學 建筑能源研究所
講師,碩士生導師2012年畢業于大連理工大學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2014年于大連理工大學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博士后流動站出站并留校任教。中國區域能源產業聯盟會員, Energy and Building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等國際期刊審稿人。
研究方向:
1)高效太陽能換熱裝備開發與性能評價
2)太陽能PVT熱電聯產聯供及建筑一體化
3)暖通空調系統BIM節能優化設計及信息化
馬良棟,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建筑能源工程實驗室主任?,F工作于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建筑能源研究所。2000年7月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專業,獲學士學位;2002年12月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獲流體力學碩士學位;2007年6月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獲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專業博士學位,2007年7月到大連理工大學工作。2011年6月于大連三洋制冷技術有限公司企業博士后出站,2013年12月晉升為副教授。
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區域能源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遼寧省土木建筑學會熱能動力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國際科技交流基金會專家委員會青年專家。
負責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省部級各類項目及企事業委托項目50余項。在國內外期刊雜志及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SCI檢索論文30余篇,EI檢索論文50余篇。獲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軟件著作權4項。
研究方向:
1)太陽能PVT建筑一體化技術;
2)高效能熱泵制冷裝備開發與強化換熱;
3)綠色建筑BIM優化設計理論與技術;
4)湍流高級數值模擬技術及其應用。
馬志先,大連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專業,講師。主要從事蒸發與冷凝相變換熱理論與試驗、強化傳熱技術與智能換熱裝備開發、污水源熱泵及其應用關鍵技術研發、建筑空間用能設備與系統測試診斷技術等方向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研究方向:蒸發與冷凝相變換熱理論與試驗基礎;熱工測試技術;高效智能建筑能源裝備;制冷空調系統與關鍵部件的故障診斷與能效分析。具體包括:
1)高效氣液相變換熱元件設計、開發及其相關流動與換熱問題的試驗與理論研究;
2)高效換熱元件集成技術開發及其涉及關鍵流動換熱問題的試驗與理論研究;
3)熱量輸配系統與交換設備高效運行保障技術及其涉及流動與換熱關鍵問題的試驗與理論研究;
4)蒸發與冷凝氣液相變強化傳熱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
5)熱能輸配與熱交換設備系統全壽命周期高效運維涉及測試與控制問題研究。
王霖青,大連理工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長期從事智能優化算法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以子課題負責人身份參與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工業園區多能流綜合管控與協同優化”。
金鋒,大連理工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工業綜合能源系統預測與優化調度。已發表學術論文5篇。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獲得第五屆IFAC MMM會議青年作者獎。
周帆,大連理工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綜合能源系統規劃設計、優化運行與仿真。已發表學術論文3篇,注冊軟件著作權1項。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
靳春寧,大連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副教授,從事車身設計及車身CAD及軟件開發;曾獲中國汽車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獎 2016年高等學校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建設成果獎 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017年3月-2019年2月期間,擔任天津市科技特派員。
趙劍,大連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教授,博社生導師。從事智能感知與控制、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結構與控制及車輛NVH、微機電系統動力、非線性傳感與驅動技術、新能源汽車能量管理與收集系統的研究。星海學者-星海優青,大連市首批青年科技之星(大連市創新人才培育計劃),擔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微納米學會微納執行器與微系統分會理事、中國微納米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ASME微納系統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音視頻標準委員會委員,工信部智能車輛與裝備專家組成員,負責起草汽車視頻記錄儀技術規范行業標準1項,參與5項。負責及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GF973課題、重點專項、中航產學研創新項目等10余項,發表期刊論文70余篇,包括JAP、IEEE TIE、IEEE/ASME TM、SENSOR ACTUAT A/B、IEEE TIM、IEEE S、ASME JMR、MMT等第1作者論文,被國際同行引用300余次,授權國家發明專利 20 項,完成技術轉化2項,主編十二五規劃教材1部,獲國際機電學大會ICMT2016最佳報告獎,2018ASME-IDETC大會最佳論文獎。
張向奎,大連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CAE 基礎軟件開發平臺、板材沖壓成形高性能仿真求解器方面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為:CAE 基礎軟件開發平臺、板材沖壓成形高性能仿真求解器、數字化汽車產品開發。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 余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 項。作為主要參與者完成了我國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KMAS 系列軟件系統前后處理以及求解器的開發工作,作為第3 完成人分別在2005 和2007 年獲汽車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 項,作為第4 完成人在2011 年獲汽車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1 項。作為技術負責人開發的KMAS|One-step軟件包中的核心算法模塊與Siemens 正式簽署了原始設備制造商(OEM)協議,在2006 年第四季度正式推向國際汽車及模具制造業主流市場,這項成果實現了我國CAE 高端軟件產品打入國際市場“零”的突破,標志著我國CAE 軟件開發在商業化和技術運用方面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該算法模塊不斷隨著Siemens 的PLM_NX 軟件進行升級和改進,目前已升級至PLM_NX11 版本。
張明恒,大連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分別于2001年、2004年和2007年獲吉林大學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專業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015年在大連理工大學從事企業博士后研究。2007年進入大連理工大學工作,現任汽車工程學院副院長、大連理工大學房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秘書長、遼寧省車輛先進設計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房車與營地工程技術分會秘書長、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第一屆智能網聯汽車(SAC/TC114/SC34)分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函評專家等職務。曾獲2019教育部自然科學獎 、2017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科學技術獎 、2016優秀專業班主任 、2015校教學質量優良獎 、2015中汽協優秀聯絡員 、2014-2013年度“考核優秀”獎。
鄭國君:大連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
主要科研成果:
1)300km/h動車組轉向架自主設計齒輪箱項目CWGB380齒輪箱齒輪強度計算分析
2)考慮加載歷史的熱沖壓成形破裂預測及消除方法研究
3)X7R創新課題框架車身特性參數多目標優化項目
4)各向異性多孔結構的建模方法
5)奧新2+2車型結構強度性能分析技術
6)異質材料結構膠接接頭基本力學性能及其環境耐久性研究
主要專利成果:
1)一種熱鍍鋅溫成形高強度中錳鋼件的制備方法
2)一種基于機器學習的CAD協同工作方法
3)一種基于云計算的CAE分布式協同工作方法
4)一種高強度熱鍍鋅Q&P鋼的制備方法
5)一種實現具有TRIP效應的中錳鋼件性能梯度分布的方法
6)一種定制溫熱成形中錳鋼件的變厚度方法
王立君,大連理工大學博士后,大連維視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他分別于2013年和2019年獲得大連理工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士學位和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博士學位,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和美國Adobe Research實驗室進行學術交流訪問,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和模式識別等。近年來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國際頂級會議(CVPR/ICCV/ECCV)和期刊(TPAMI,TOG,PR)中發表十多篇論文,谷歌學術總引用量達2133次。獲得2019年中國圖象圖形學會優秀博士論文,以及2019年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的資助。主持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一項博士后基金面上項目。
候留凱,大連理工大學電信學部研究生,2018年9月加入大連理工大學電信學部空氣動壓箔片軸承及應用團隊,目前從事空氣動壓止推箔片軸承的研究,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縱向橫向課題,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授權2項實用新型專利,發表論文1篇。
董澤達,大連理工大學電信學部研究生,2019年9月加入大連理工大學電信學部空氣動壓箔片軸承及應用團隊,目前從事空氣動壓徑向箔片軸承的研究,參與中國航天科學基金等多個縱向橫向課題,發表論文1篇。
杜憲,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西北工業大學本碩博連讀,美國克利夫蘭州立大學聯合培養博士,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專業。長期從事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控制系統設計及應用研究,擅長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機理分析及建模,控制系統設計、研制及驗證,以及故障診斷和健康管理系統設計。
在航空航天領域國內外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20余篇,SCI、EI收錄10余篇。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0余項(已授權3項,2項第一發明人),申請的4項國際發明專利均進入主權國家階段(3項第一發明人),授權軟件著作權4項。目前主持項目10余項,包括中央軍委科技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3項國家級縱向項目,中國博士后基金和大連市科技創新基金的2項省市級縱向項目,以及航空航天相關研究所和企業委托的橫向項目6項,相關技術已受到用戶單位的一致認可和充分肯定。
汪家奇,2010年取得大連理工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博士學位,2013年獲得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香江學者”計劃資助,在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系從事博士后研究,目前在大連理工大學微電子學院工作。分別于2009年赴美國斯坦福大學、2010和2017年赴比利時IMEC從事訪問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為硅微微傳感器系統設計、加工及傳感器物聯網,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及IEEE Journal of MEMS等電子類及微傳感器領域頂級的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在Springer出版社合作出版英文專著一部。獲得“香江學者”獎及 “遼寧省自然科學”二等獎。
李宏坤,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直從事設備狀態監測、微弱信號特征提取、故障診斷、智能運維方面的研究。中國振動工程學會設備故障診斷分會常務理事,遼寧振動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多年來主要針對大型離心式壓縮機組、核主泵、軸流壓縮機、往復式壓縮機、風電齒輪箱等準備的在線監測與故障診斷開展研究。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1項目,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負責完成1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同時完成企事業委托的項目30多項。近年來,發表論文120余篇,SCI/EI收錄80余篇。獲批國家專利10余件。獲得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一等獎1項。
孫清超,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生產工程學會精密裝配委員會委員、《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理事會理事、中天連接技術研究院副理事長等。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性能裝配理論及方法、智能裝配技術。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其中青年基金1項,面上項目2項)、遼寧省科技創新重大專項課題1項、863項目課題1項等。研究成果應用于航空發動機、運載火箭、高精度儀表、精密數控機床等高端裝備裝配過程。發表論文近60余篇,其中SCI收錄近30篇,授權發明專利近30項。
許登峰,男,碩士,1973年生,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本科畢業,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專業碩士畢業,機電一體化專業高級工程師,是 IT領域資深技術專家和項目管理專家,擁有 Microsoft MCSD、 IBM WebSphere Commerce Suite、 VisualAge for Java、 DB2 UDB6、 AIX Administrator Support、 Lotus Domino Administrator & Development、 Oracle DBA、PMP等多項技術專家認證,目前在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工程設計委員會高級委員。曾先后主持了東北特殊鋼集團、大連金牛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特鋼股份有限公司、北滿特鋼有限責任公司、蘇鋼集團、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等國內諸多大型鋼鐵企業及離散型制造企業信息化應用系統和智能化工廠的規劃、設計、研發和實施工作;尤其擅長大型裝備智能運維領域方面工作。